电话:0838-3200651 13981070055

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高危药品的管理与用药安全
来源: 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:2017-05-26 浏览次数:9642次
高危药品的管理与用药安全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院办  鲁 斌   
   药事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管理工作,如何提高药事管理水平,保证用药安全一直是现代医疗体制研究的重点。高危药品是与临床用药安全息息相关的一类药品,该类药品临床用药不良事件报道较多,因而需重点关注高危药品管理工作。西药房是高危药品管理的主要部门,需提出行之有效管理方法,使高危药品管理更加规范、合理,达到规避用药安全事故的目的,支持医院树立良好的医疗品牌。
美国医疗安全协会(ISMP)对于高危药品临床研究开始较早,也最早提出了高精神药品的概念,为高危药品理念建立奠定了基础,在高危药品管理方面最具权威性。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于高危药品定义主要是副作用较大、损害性大、需谨慎使用的药物,当前在医疗机构管理规范中已经罗列了相对完善的高危药品清单,在高危药品管理中,始终要坚持储存管理严格监控、领药严格核对、发药仔细查对、剂量充分安全论证等原则,而作为药房要严格按照管理流程处理高危药品使用处方,始终将高危药品管理作为重点工作,保持严谨、负责的管理态度。
我国综合性医疗机构在高危药品管理方面,需借鉴美国医疗安全协会(ISMP)的高危药品清单,以保证高危药品名录的全面性。事实上,ISMP高危药品清单更新较为迅速,自2003发布以来,每年或间隔1年就会对高危药品清单进行更新,因而在高危管理中需注意ISMP更新信息,及时对药房药品做出调整。根据2014最新ISMP高危药品清单,将高危药品分为三类:高浓度电解质制剂、肌肉松弛剂和细胞毒化药物。在我国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中,高危药品需按照药理作用等重新分类,因而目录较为复杂,包括各类吸入性/静脉用麻醉药物、抗凝药/溶栓药物、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、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、心脏停搏液、抗恶性肿瘤药物、各类高渗溶液、抗心律失常药物、神经递质阻断药物、抗精神病类药物等。需注意,临床用药安全威胁最大的高危药品,包括注射用降血糖药、静脉用抗凝药、高浓度氯化钠/葡萄糖注射液、阿片类镇痛药、磷酸钾(氯化钾)注射液等,需在日常药物管理和处方审核中高度注意,发现不合理处方及时与负责医师交流,避免发生临床用药安全不良事件。
    药房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用药安全意识,药房管理者应定期强化安全意识的重要性,保证药房人员在工作中始终树立安全意识,保持一定警惕性,可迅速对用药安全危险因素做出反应。
当前,我国较多药房人员药学专业性知识储备不足,这对于高危药品管理和用药安全控制较为不利,为此,需强化相关药学培训工作。医院要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关于药物管理、药学专业知识培训(进修)工作,选派代表参加学习培训,并在返回医院后及时组织院内培训工作,将高危药品及其他药学知识、技能及政策动向传递至药房或相关临床科室,保证高危药品管理内容及时更新。同时,药房管理者、药剂师、临床医师等人员基于本院实际情况,编制高危药品管理培训资料,并组织药房人员统一学习,培训完成后考核,合格者才可上岗工作,保证每个药房人员具备良好的药学水平,在日常工作中可积极主动规避高危药品用药风险。
    高危药品管理流程主要为贮存→处方审核→发放→临床使用共四个部分,药房要在卫生部门基本管理规范基础上,进一步细化自身管理流程,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流程及制度,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。
    药物贮存是第一个管理环节,对后续工作影响较大。高危药品必须与普通药物分开摆放,作严格区分,设置醒目标识提醒高危药品存在,避免在发药时拿错药物。同时,部分高危药品存在名称相似问题,如肾上腺素、去氧肾上腺素、去甲肾上腺素三类肾上腺素名称相近,但是作用存在区别,在拿取药品时较容易出现错误,因而需要适当分别摆放,或使用警示牌等方法对药品作彻底的区分,工作人员取药时重复核对处方后再取药,避免拿错问题。
    处方审核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的重要步骤,对于含高危药品的处方,应由两名资深药师共同审核,基于患者年龄、疾病等情况,核对用药、剂量、用法无误后签字,再取药核对,最后发药。事实上,高危药品操作流程对于衔接的要求较高,衔接不畅或信息交流不彻底,较容易埋下安全隐患,因此要求贮存→处方审核→发放→临床使用流程中,每个工作人员及时与下一个环节管理人员保持密切联系,及时交接存在的问题。同时,应采用签字的形式落实责任,实施岗位责任制,使工作流程责任明确,以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,一旦发生用药安全事故可顺利追查到出错环节和责任人。
当前,综合性医疗机构对于高危药品管理工作重视程度逐渐加深,药房高危药品管理工作也趋于完善,但是仍不能放松高危药品管理工作。药房作为高危药品管理者,要始终保持高危药品的警惕性和敏感性,进一步规范各项管理措施,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,尽快提高高危药品管理成效,切实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