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季节。网络上曾报道:湖北省每年每6人就有1人吃出食源性疾病!
什么是食源性疾病?
食源性疾病,是指以食物为载体,通过摄入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、中毒性等疾病,包括食物中毒,通俗的讲就是“吃出来的病”。这些致病因素既有化学性的、生物性的,也有动植物性的。进食污染食品后引起的急性胃肠炎、感染性腹泻以及毒皮蛋中毒、菜豆中毒、亚硝酸盐中毒等均属食源性疾病。
食源性疾病的危害?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:2014年食源性主动监测系统收到全国30个省(区、市)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(包括食物中毒)1480起,患病17651人,其中死亡111人,而这仅仅是实际发病情况的“冰山一角”。
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报道,含有有害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或有毒化学物质的食品,可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等200多种疾病。
哪些食物易致食源性疾病?
1.未熟透的食物。食用后可能会染上寄生虫病,如吃生鱼片易患肝吸虫病。
2.霉变食物。食用后不仅能引起人体的急性中毒,还可导致癌症的发生,如霉变甘蔗中产生的3-6 肖基丙酸、霉变米面中的黄曲霉毒素。
3.本身含有毒素的食物。如毒蘑菇、曼陀罗等。
4.受其他污染的食物。如重金属、农药污染等化学性污染,细菌、真菌、病毒等生物性污染,食品添加剂、容器和包装材料污染。
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?
因致病因素不同而表现不一样。细菌毒素引起的表现为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腹痛等胃肠道症状,神经毒素、肉毒杆菌主要引起神经传导问题,出现麻木、走路不稳、无力,严重的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。
如何预防食源性疾病?
世界卫生组织为改善公众健康水平,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,提出具体而实用的健康指导——“食品安全五要点”。
1.保持清洁。餐前便后要洗手,做饭之前和过程中也要注意洗手,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。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,尤其是碗筷、刀、菜板、抹布,不要让它们成为污染源,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虫、防鼠,家里养的宠物也尽量不让它们到厨房里溜达。
2.生熟分开。在储存、加工食品时,刀具、器皿、菜板等使用两套,分别处理生、熟食品,不能混用,避免“生”食上可能携带的细菌污染“熟”食。在冰箱内熟食放在上层,生食放在下层。
3.烧熟煮透。适当烹调可杀死危险的微生物,食物要彻底煮熟,尤其是肉、禽、蛋和海产品,需要特别注意的食物包括肉馅、烤肉、大块肉和整鸡等,必须将大块食物彻底加热,才能将其内部的细菌全部杀死。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饭菜、熟食,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才安全。
4.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。大多数致病微生物喜欢室温环境,因此熟食在室温环境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,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(最好在5℃以下);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。冰箱不是保险箱,食物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。
5.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。食材要新鲜,挑选新鲜和健康的食物,变质的食材中可形成有毒的化学物质,要及时扔掉。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。水果和蔬菜要彻底洗净,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果疏,尤其是生食更要注意。
疑似食物中毒,如何进行家庭急救?
1.催吐。如果进食时间在1到2小时内,可使用催吐的方法。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溶化,冷却后一次喝下,如果不吐,可多喝几次,迅速促进呕吐,还可用手指、勺等刺激咽喉,引发呕吐。但需注意,如果是强酸、强碱引起的中毒,不能催吐,因为强酸强碱刺激非常大,反复呕吐会引起再次损伤,同时因呕吐有导致吸入性肺炎、呕血等并发症的危险,故应避免剧烈呕吐。
2.导泻。如果进食时间已超过2到3小时,而且精神较好,可腹用泻药,促进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,但如果患者本身已有明显腹泻症状,则不宜进行。
3.解毒。如果是食用了变质的鱼、虾、蟹等引起的中毒,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,稀释后一次服下,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,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的饮料灌服。
经上述急救,症状未见好转,或中毒较重者,应尽快送医院治疗。
“民以食为天”,重视食品安全,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,远离食源性疾病,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!
医教部 刘兴凤
-